一 周末跟朋友约饭,等菜间隙,旁边来了一对母子。 孩子约莫七八岁,跟一直在说话的妈妈相比,显得有点沉默寡言,妈妈说上三四句,她儿子才不情不愿答上几个字。 点单的时候,无论孩子点哪个,这位妈妈似乎总能找到理由进行“口头关爱”:
“看你瘦的,要多吃点肉,肉点了吗”
“说了多少次了饮料要少喝,特别是冰饮料”
“你咋老点这么重口的菜啊,一点都不健康”
到最后,孩子失去了耐心,干脆放弃了点单,丢了句“都可以”后,一心只专注手上刚买的玩具。
作为一个从小在妈妈唠叨声中长大的人,面对眼前这一幕,代入感太强了,所以特别能理解男孩最后的反应——直接放弃沟通。
当孩子无论说什么、做什么都一直要被不断重复的语言轰炸时,唯有沉默是避免冲突前提之下的最佳自我保护方式。
这样的场景,在很多家庭几乎每天都在上演。
有机构对上千名学生做过调查,得出一个结论:
98%的妈妈被指责为爱唠叨。
二
语言这东西,很神奇,当孩子还是个不会说话的小宝宝时,妈妈像只麻雀一样叽叽喳喳说个不停,是情感输出,可以促使关系亲密,是为孩子创造语言环境,有助于孩子早开口。
但是,等孩子会说话,慢慢有了自主意识后,你再把他当做一个小宝宝对待时,总是反反复复说同一件事,差不多的道理,只会适得其反。
有的孩子消极反抗,开启自动屏蔽功能,妈妈说得越多,孩子越嫌烦,左耳朵进右耳朵出,妈妈念叨无数遍的事情,孩子在同一个地方跌倒、犯错,实属常规操作。
另一部分孩子奋起反抗,你讲得越多,孩子越不听,逆反心理越严重,你往东,他就要往西,形成心理学上的超限效应,并在孩子青春叛逆期达到顶峰,语言冲突激烈。
当妈妈的也很郁闷,“为什么我说了这么多次,你就是不长记性呢”,最后她的逻辑一定会回到“都是因为你每次都不听,我才不得不唠叨”。
看,这口大锅就甩出去了。
但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这个问题,又是另外一番景象。
很多孩子其实也明白,妈妈唠叨是出于关心,难以接受、觉得烦是因为大部分唠叨都是无用的,并不能解决问题,甚至很多时候成了影响自己专注力的噪音。
“多喝水、早点睡、不能挑食、要好好学习、冷了添衣才不会冻感冒”,这些生活常识和大道理,好像谁不知道似的。
于是,孩子的逻辑与妈妈截然相反:既然唠叨没用,你就应该停止。
当谁也没办法说服谁的时候,这就进入了一个沟通的死循环。
唠叨看似只是件小事,长期作用的结果却是对孩子精神上的疲劳轰炸。
来自哈佛大学、匹兹堡大学的神经外科学家曾做过一个实验,让32名平均年龄14岁的孩子听30段他们母亲的唠叨声。
结果发现,面对妈妈无休止的唠叨声,他们大脑中与负面情绪相关的区域变得异常活跃,而与情绪控制相关的区域则活性减弱。
也就是说,唠叨非但不能让孩子变好,反而带来各种负面影响,有害无益。
三
正因为我自己从小在妈妈的唠叨声中长大,所以对这件事格外注意,时刻都提醒自己,对龙哥少点唠叨,不要成为惹孩子烦的妈妈。
但真正当了妈妈以后,发现这事知易行难。
我努力克制情绪,尽量避免用唠叨的方式与孩子沟通,可很多时候还是会无意识蹦出苦口婆心的碎碎念。
比如,孩子有丢三落四的毛病,一找不着东西时,我一边帮他找,一边会想着数落他这个不好的习惯,心平气和时候一般能控制住,遇上比较着急的情况,嘴一快,可能就把潜意识的想法全说出来了。
次数多了,这对孩子来说就是唠叨。
很多时候,我们的唠叨仅仅只是为了缓解焦虑,发泄自己的情绪,只图一时爽,至于说完是否能让孩子长教训,是否真的能改变孩子的习惯,反倒不是那么重要了。
而真正用行动去纠正孩子的错误或坏习惯的父母,更是少之又少。
很多妈妈爱唠叨的另外一点,则来自对孩子的不信任感和控制感。
我妈就是很典型的一个例子。
印象最深刻的那次,发生在大二的暑假,爱睡懒觉的我那天起了个大早,以为大人还没起床,便独自出门去觅食了。
回到家,正当我看综艺笑到在沙发上打滚时,我妈买菜回来了,看见给我留的早餐没有动过的痕迹时,噼里啪啦对我就是一顿数落:“你怎么又不吃早餐就开始看电视…”。根本不给我解释的机会。
我心里那个委屈啊,现在提起来都是泪。
孩子长期的某种习惯,容易让父母形成一种既定思维。
等到差不多的情景重现时,他们第一反应依然是之前刻在他们脑海里的印象,预判了孩子的预判,这种天然的不信任感自然而然促使他们开启唠叨的阀门。
这些其实都可以归为无效的单向沟通,在信息不对等的前提下,充斥着大量的命令、要求、指责等负反馈。
四
虽说语言习惯很难改变,但当我们意识到了这个问题背后的逻辑和缘由,其实就成功了一小步。
毕竟,在唠叨这件事上,作为父母的我们才是打破沟通死循环的关键。
我们在与同龄人沟通时,都明白尊重和平等是前提,哪怕不同意别人的观点,也愿意去捍卫他说话的权利。
但到了孩子这里,反倒特别容易就把这个大前提丢掉。
我们口口声声说着爱孩子,却学不会尊重,我们希望孩子是自由的,却不愿意放手,我们总是想让孩子听话,却忘记了倾听。
因为我是你妈妈/爸爸,你就必须得听我的,因为我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米还多,你必须听我的,否则只会吃亏。
亲子沟通,不是一个一味让孩子顺从的过程,而是思想与情感的传递和反馈的过程,协商以求达成一致和感情的通畅。
当我们总是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态,去要求孩子怎样怎样时,实则已经打破了沟通的基础,随之而来的,还有孩子对我们信任感和安全感的缺失。
这其实也是为什么大多数孩子宁愿将心事跟同龄人讲的原因。
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交流沟通,其实没有那么多的技巧,七分以爱和尊重为原料的用心,外加三分情绪控制就差不多了。
如果你真的想要纠正孩子的某个不良习惯,直接行动,妄想用唠叨去纠正,只会事与愿违。
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